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常常看到父母吵架、酗酒、暴力行为,当他们长大成人后,有了自己的家庭,往往也会有类似的情况发生。所以,为人父母者千万不要在儿女面前吵架或暴力相向。
最近,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心理学家M.Ehresnsaft教授发表一篇为期20年的调查研究报告,针对540名孩子及其母亲进行研究。
一、父母暴力相向儿女起而效法
起初,Ehresnsaft为这些孩子做家庭访问,每五年并做母子的家庭生活情况调查,二年前以问卷调查其生活变化、工作情况、侵犯性、夫妻感情与有无暴力行为等,结果发现,幼时曾被人虐待、殴打或性侵犯者,长大成人后较易有行为上的问题。
过去的社会工作较注重于安置受虐儿童,治标不治本;关键应是避免它的发生,尤其是少年时期的家庭生活。如果孩子曾经被殴打,则他们长大后也会如法炮制,误认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果夫妻有一方儿时曾受暴,那他(她)也会对另外一半施暴。一旦出现暴力行为就很难改变,故父母的表现对孩子有极大的影响力;又如果父母过分处罚儿女,或不如意时拿儿女出气,也会留下无法挽救的诸多后遗症。
最近,西安家庭心理咨询中心获知美国密西根大学的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发表的一项为期14年的研究报告,结果显示,父母俱全、家庭和睦的大学生表现较好,感情也比较稳定,吸毒的比率也比那些来自父母离婚的家庭低得多。而要维持家庭和睦要从日常的生活细节做起,亲人多做感情交流最为重要。
二、电视节目也会助长暴戾之气
曾有报导指出,幼时,特别是六至九岁如果看太多暴力、侵犯性的电视节目,由于孩子没有判断能力,将演变成许多是非不明的错觉,终究导致青少年犯罪行为。
曾有人讨论行为与基因的关联,如酗酒、害羞、同性恋、凶杀案等有特殊基因。疾病与基因的关联是不可否认的,但许多深入的研究发现,并无任何基因能独自运作而引起特殊行为。一些研究甚至很肯定地告诉我们,即使一个人具有犯罪或酗酒的基因,也不一定会犯罪、做酒鬼。曾经有报导指出,与酗酒父母一同生活的人,长大后酗酒的机率比常人高出二到四倍,但如果被人领养,则与常人无异。
后天环境与教育会改变人的行为表现,弥补先天的劣根性,尤其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耳濡目染的经验会在其脑部深刻塑造下来,故童年的家庭教育及生活细节会影响一生。
三、儿童所呈現的問題。
1.自尊心低。
2.以破坏性的行为來得到注意力。
3.攻击性强、易怒、冲动。
4.被动、退缩。
5.控制欲强。
6.不良的社交技巧。
7.像小大人一樣承担大人的責任而不易有玩乐的童心,自我封闭。
8.退縮到不成熟的行为。
9.呈现不良的自我約束。
10.作噩梦。
11.逃学。
12.呈现焦虑、沮丧。
13.迟早涉及性关系。
14.有罪恶感。
15.破坏性的行為。
16.害怕犯錯、完美主义、害怕尝试。
17.害怕做小孩,不能有噪音,不能自由玩耍。
四、在暴力中长大的小孩最需要:
1.支持、保证和爱护。
2.可以预期的关系。
3.亲子关系和日常作息的一贯性。
4.在关系中,想获得控制力,应学习如何协调沟通的能力
5.需要別人能敏感于他們的感受,并有必要建立正向的情緒抒解。
家庭暴力是一种社会和生物因素共同作用的现象,而暴力本身更趋向生物性,因为它毕竟是一种野蛮的行为。自人类组成家庭以来,就伴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法院受理的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件逐步增加,在当事人提出的伤残鉴定的申请中,鉴定机构引用的鉴
打老婆一般拘留大概10-15天,殴打他人造成伤害,不构成追究刑事责任的,可以进行行政处罚,对于殴打6...
具体流程是,女方写好离婚起诉状,准备好相关的证据。女方向男方所在地的法院提交起诉状与证据,提起离婚诉...
如果想要孩子的抚养权建议到法院起诉离婚,孩子如果在两周岁以内法院一般会判给女方,除非女方存在重大不能...
家庭暴力本身不属于犯罪,因此不会被判刑,只有造成受害人轻伤以上伤害才能构成犯罪,构成轻伤的处三年以下...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鉴定委托,司法鉴定机构不得受理:(一)委托事项超出本机构司法鉴定业务范围的;(二)鉴定材料不真实、不完
因家庭暴力而请求损害赔偿的,通常是在离婚时提出。而张女士在离婚时没提出损害赔偿要求,如果在协议离婚时没有明确放弃这项请求
摘要:中国是一个家庭暴力多发的国家,据调查,中国家庭暴力发生率为29.7%—35.7%,并且受害者多半为妇女。这时候就产
“家庭暴力”行为是否积极,根据《反家庭暴力法》的规定,家庭暴力应是一种积极的致害行为,消极的不作为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