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8日杨某到交警部分反映其未曾发生过交通事故。
交警部分即铺开侦查。
通过排查,找到貌似“杨某”妻子的女子并在其暂住地四周走访时得知有当地群众曾见过此人。
交警部分要求当地群众予以配合,如再次见到此人后予以告知。
2009年4月29日中午,被告人李某主动到交警部分投案,并如实供述了其无证驾驶发生交通事故后冒用“杨某”驾驶证,隐瞒真实身份的犯罪事实。
2009年5月12日南通市公安局交通巡逻警察支队依法撤销原交通事故认定书,重新认定被告人李某无证驾驶机动车且未按照操纵规范安全驾驶,负该起事故的主要责任。
被告人李某违背交通运输治理法规,无证驾驶机动车,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一人重伤,其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
公诉机关的指控意见成立,本院予以采纳。
被告人李某具有犯罪前科;事故发生后,其冒用他人名义,逃避法律追究,且对被害人的经济损失未赔偿到位,可酌情从重处罚。
被告人李某虽于事故发生后隐瞒真实身份,但当其罪行被司法机关发觉后,其主动到公安机关投案并如实供述了犯罪事实,符合自首的法定前提,故依法认定其为自首,可从轻处罚。
被告人的相关辩解成立,本院予以采纳。
据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第六十七条第一款,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详细应用法律若干题目的解释》第二条第二款第(二)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详细应用法律若干题目的解释》第一条,第三条的划定,判决如下:
被告人李某犯交通肇事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三个月。
被告人李某无证驾驶,致一人重伤,本应承担事故的主要责任,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详细应用法律若干题目的解释》第二条第二款第(二)项的划定,构成交通肇事罪。
因其冒用他人驾驶证,致使交警部分误以为其有驾驶资格,从而被认定为平等责任,避免了被追究刑事责任。
且其经交警部分调解,未对被害人入行赔偿。
可以说,被告人冒用他人驾驶证,假冒他人姓名,得以逃脱刑事责任,也未履行民事赔偿义务。
被告人李某的行为与发生交通事故后当场逃离现场的犯罪分子在主观故意和造成的法律后果上是一样的。
那李某的行为能否认定为逃逸
交通肇事后逃逸违反了机动车驾驶职员的基本义务,且去去会延误对被害人的救助,造成更为严峻的后果。
因此,我国刑法对该行为给予更严肃的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划定,违背交通运输治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详细应用法律若干题目的解释》第二条第二款第(二)项第(六)项划定,交通肇事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六)为逃避法律追究逃离事故现场的。
该《解释》第三条划定,“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是指行为人具有本解释第二条第一款划定和第二款第(一)至(五)项划定的情形之一,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
可见,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中划定的“逃逸“仅指逃离事故现场,并未将冒用他人驾驶证逃避法律追究的行为纳进“逃逸”的范畴。
因此,在法律没有明确划定的情况下,笔者以为对逃逸只能作狭义的理解,不能擅自扩大解释。
故本案未认定被告人构成逃逸,仅在量刑时酌情考虑该情节,在有期徒刑三年以下从重处理。
逃逸但未造成对方受伤定罪吗 可能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可能需要承担民事赔偿,建议积极应对。 交通肇事逃逸是指行为人
交通肇事逃逸再也不能开车了吗?不一定。 造成交通事故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处200-2000元罚款。没有说可吊销驾照,
一、交通肇事民事责任如何承担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当事人的行为对发生道路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度,
对方逃逸,事故如何认定 《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92条第1款规定,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逃逸的,逃逸的当事人承担全部
撞到人之后逃逸要受什么惩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的相关
交通肇事罪客观方面 在交通运输活动中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
追尾后前车跑了算逃逸吗? 不构成逃逸,后车追尾,一般应认定全责。 6种情况不构成肇事逃逸: 1、交通事故当事人
一、非道路交通肇事致人死亡构成什么罪 行为人在非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辆致人死亡如何定性,《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
逃逸算刑事案件吗 首先,只有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前提下逃逸才构成刑事犯罪,如果没有构成交通肇事罪逃逸的,不需负刑事责任。
交通肇事后当下没报警事后如何认定? 由于现场灭失,肇事双方对事故情况又有争议的,交警可以不进行责任认定,相关责任由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