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通肇事犯罪构成中所涉及的各个情形均有适用自首制度的条件。下面为您详细介绍相关内容。
交通肇事罪系过失犯罪,刑法从犯罪的主观恶性和客观行为的角度规定了三档法定刑,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刑法对交通肇事犯罪规定的第一档法定刑的情形,是行为人造成重大交通事故未逃逸的情况。原文认为,对于交通肇事犯罪的行为人,应把主动接受法律追究作为基准状态,把逃逸作为一种加重处罚的情节,《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条规定了驾驶员在发生交通事故后的法定义务,对交通肇事犯罪后未逃逸不应再认定为自首,否则是一种重复评价。
专业人士认为,第一档法定刑的情形,本身并不是与自首重合的形态,而是肇事后未逃逸而又不符合自首条件的情况。因为对于一般自首,成立有两个条件,一是“自动投案”,二是“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即使行为人在发生事故之后完全履行了《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条规定的义务,也并不说明其符合了自首的条件,如虽行为人在发生事故后立即停车,保护现场,抢救受伤人员,向执勤的交通警察或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报告。但其隐瞒了自己酒后驾驶、无证驾驶等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情况,或没有如实供述自己肇事的事实,即不符合自首的条件。故第一档法定刑的情形应是肇事后未逃逸且不符合自首条件的情况。如果未逃逸又符合自首的构成条件,理应认定为自首,可以此档法定刑为基准对犯罪分子给予从轻或者减轻的处罚,并不会产生重复评价的问题。对于第二档、第三档法定刑的情形,是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情况。按原文所说,肇事后逃离现场又投案的情形有三种:
一是现场无其他人,肇事者畏罪逃走后,因悔改、他人劝说或迫于公安机关的压力而投案;
二是现场有其他人,肇事者害怕受害人家属报复或被当地群众围攻,即逃离现场直接向公安机关投案;
三是肇事者在事故发生后不知所措,情急之下逃离了现场,等冷静下来后自觉向公安机关投案。其中第二种情形不应界定为逃逸,应按第一档法定刑处理。但如符合自首条件,则应成立自首。
对第一、第三种情形,都是典型的逃逸后又自动投案,完全具备成立自首的基础条件,如果投案后能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则符合自首的条件,应认定为自首,可以相应的法定刑为基准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如果按原文,对此两种情形不适用自首,则对肇事逃逸后投不投案在法定量刑情节上无法区分,不利于鼓励犯罪分子主动归案,悔过自新,不利于刑法功能的发挥。
什么是交通肇事逃逸 交通肇事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的情节的,属于交通肇事罪的情节加重犯。所谓交通肇事逃逸是指行为人在发
微信如何举报无证驾驶 可以先通过微信关注当地的交警微信平台,当有发现时无证驾驶机动车时,举报者要明确说明时间、地点、车
交通逃逸罪判几年 1.交通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所谓“交通肇事后逃逸
一、非道路交通肇事致人死亡构成什么罪 行为人在非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辆致人死亡如何定性,《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
酒后刮别人车逃逸怎么办 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逃逸的,逃逸的当事人承担全部责任。但是,有证据证明对方当事人也有过错的,可
一、因交通肇事逃逸认定主要责任构成犯罪吗? 构成。 交通肇事罪的构成是怎样的 1、主体 凡年满16周岁、具有
一、司机肇事逃逸,乘客会不会构成犯罪 法理解析: 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并非只有司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
刑事肇事逃逸怎么处罚 因交通肇事逃逸构成犯罪的,应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我国对交通肇事逃逸犯罪的行为处罚比交通肇事罪严厉
机动车肇事逃逸的定责方法 根据《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公安部70号令)》规定“交通肇事逃逸”,是指发生交通事故后,交通
被追尾前车司机去医院构成肇事逃逸吗 如果是被追尾者认为没碰伤,自己走了,不是逃逸;如果追尾者碰撞别人的车又逃走就是肇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