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诉讼程序中,如能证明加害人存在家庭暴力,就可以解除夫妻关系,争取到子女抚养权,多分夫妻共同财产。
然而事实上,人民法院最终认定被告存在家庭暴力的案例却是少之又少。为什么证明对方存在家庭暴力这么难呢?
家庭暴力通常都是在私密空间中突然发生的,极少有证人看到,哪怕证人看到了,由于证人与加害人通常都存在利害关系,绝大多数都不会同意出庭作证。
受害人基于家丑不可外扬的遮丑心理,或由于在经济上处于弱势地位,或担心家庭因此受到破坏,影响孩子成长等原因,通常都是忍辱吞声,默默承受,根本不会想到刻意保留证据,以备诉讼之用。
《反家庭暴力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的出台可以指导受害人收集施暴证据,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体现如下:
一、受害人可以通过报警,获取对方家庭暴力的证据。
《草案》第十三条规定,家庭暴力发生后,受害人及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可向公安机关报案。
《草案》第十五条规定,公安机关接到报案后应当及时出警,制止家庭暴力,按照有关规定调查取证、协助就医、鉴定伤情。
《草案》第十六条规定,公安机关根据家庭暴力情节,对加害人进行批评教育或出具告诫书。
发生家庭暴力后,受害人一旦报警,公安机关就必须出警,办案民警到达现场后,会对作案现场、受害人伤势进行拍照,根据出警过程就会产生报案回执、出警记录、作案现场相片、受害人伤情相片等一系列物证。
办案民警到达现场后,还会传唤受害人、加害人、证人到办案地点,制作询问笔录,根据这些询问笔录就可以像看电影一样了解家庭暴力的起因经过。
如果受害人伤情严重,公安机关还会对伤势进行鉴定,这就会产生鉴定意见书。
如果加害人家属暴力情节比较严重,公安机关还会出具告诫书,或对加害人进行行政处罚(罚款或拘留),这就产生告诫书、行政处罚决定书。
这些证据都是公安机关搜集的,司法机关通常都会认可其真实性。
二、受害人可通过向工作单位、基层群众自治性组织、妇联等单位投诉、反映、求助,以获取对方家庭暴力的证据。
《草案》第十三条规定,家庭暴力受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可以向加害人或者受害人所在单位、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妇女联合会等单位投诉、反映或者求助。有关单位接到家庭暴力投诉、反映或者求助后,应当纵观帮助、处理。
《草案》第七条规定,政府有关部门、司法机关、妇女联合会应将家庭暴力纳入业务培训和统计。
受害人遭受到家庭暴力后,根据上述规定可以向双方工作单位、双方的村委会或居委会、双方的妇女联合会、双方的司法所等单位进行投诉、反映或求助。一旦受害人向上述单位投诉、反映或求助,这些单位必须受理,为受害人提供相关帮助或处理。这些单位在为受害人提供帮助或处理过程中,对加害人进行劝告督促、对知情人进行查访、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调解,这些工作记录都是可以证明对方家庭暴力的证据。
三、受害人可以通过到医院就诊,以获取对方家庭暴力的证据。
《草案》第七条规定,医疗机构应当作好家庭暴力受害人的诊疗记录,将反家庭暴力纳入业务培训。
发生家庭暴力后,受害人及时到医院治疗的,就会产生病历、诊断证明、用药清单等一系列物证。受害人本人或受托人可以去医院医务科那里提出申请,将这些物证打印出来,作为证据来用。
综上可知,《草案》对家庭暴力取证难这个问题进行了回应,受害人根据《草案》的指引,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家庭暴力取证难这个难题。
网友咨询: 什么行为称为“家庭暴力”? 律师答复: 依据中宣部、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卫生部
“婚内强奸”是近年来法学界讨论得较为热闹的一个问题,本文试图从夫妻间的法律关系、“婚内强奸”问题在中国的特殊意义和相关刑
一般来说,能够证明家庭暴力的证据主要有:受害方在遭受家庭暴力后的派出所报警记录。相关鉴定机构对受害人...
假如协议离婚不成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离婚。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以夫妻感情确已破裂作为判决离婚的依...
由中宣部、公安部、全国妇联联合下发的《关于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家庭暴力纳入“110”出
所谓家庭暴力,是指家庭内出现的家庭成员间的一方对另一方的暴力行为,包括身体伤害、精神摧残和性暴力。家庭暴力是侵犯他人人身
【内容提要】家庭暴力是一种违法行为,它由来已久,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据保守估计,中国2.67亿个家庭中约有800
所谓“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采用毒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其人身自由和伤害其身心健康及采用其他手段,造成家庭成员
如果是两周岁以下的子女原则上判给母亲,两周岁以上的子女,按照最有利于子女发展的原则来决定抚养权归属,...
夫妻之间打架双方都动了手,该情况不一定会被认定为家暴行为。因为家庭暴力的法律解释是家庭成员之间利用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