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暴力在离婚案件中的认定标准需调整
一是建议完善“家庭暴力”定义,扩大保护范围。目前对于“家庭暴力”的定义局限于身体暴力层面,且着重于从身体上的伤害后果作为认定的要件之一,对于精神后果的认定也往往依赖于身体伤害后果的程度,保护范围较为有限。可考虑对定义中“其他手段”予以列举式明确,契合当前学界的研究成果,加入“性暴力”、“心理折磨”及“经济制约”等因素,将家庭暴力的危害后果从着重于“身体上的伤害后果”推广至涵盖“身体”、“性”、“精神”等多方面的伤害,扩大“家庭暴力”相关法律规定中的保护范围。
二是建议放宽“家庭暴力”认定标准中对“量”的要求。当前司法实践中,要求暴力行为的次数和频率达到一定标准量,才对“家庭暴力”予以界定,客观上对受害当事人课以了更高的举证责任。建议在查明暴力行为与受伤害后果间证据链条完整的基础之上,放宽“家庭暴力”认定标准中对“量”的要求,降低“家庭暴力”的认定难度,强化相关法律规范的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受害人权益。
三是建议灵活采信证据,强化人民法院依职权调查举证职能。家庭暴力发生于家庭之中,受害当事人大多没有保全证据意识,加之家暴行为具有私密性及“家丑不外扬”的思想,实践中关于家暴行为的举证极难。因此,建议在审判实践中对此类证据灵活采信。如运用民事诉讼优势证据标准,以通过经验法则、逻辑推理所实现的“合理相信”取代要求当事人对其主张证明的“高度盖然”;在排除当事人不当干扰情况下,放宽对出庭作证的未成年人的年龄限制;根据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综合当事人举证能力等因素确定举证责任的承担,在施暴方妨害举证时适用举证责任的转移等。另外,因审判实践中受害一方所需提交的报警记录、证明等相关证据大多存在于公安机关、妇联及居委会等有关部门之中,这些部门往往以“对公不对私”为由拒绝向当事人本人提供,对此,应加强法院与这些部门的沟通工作,强化法院依职权调取证据职能,帮助当事人避免陷入举证不能的困境。
四是建议弱化对施暴方暴力行为模式性及受害人服从性的程度要求。是否构成家庭暴力,当前司法实践中还需考虑以加害一方的暴力行为是否已成为一种行为模式为认定标准,如受害人稍有不从就会挨打或者受到恐吓,从而产生恐惧,害怕再次遭到暴力而被迫服从。因该要求难以在证据中显示且缺乏明确可掌握的裁判标准,实际运用中已沦为家庭暴力行为次数及频率的同义反复。要求暴力行为呈现模式性及受害人存在服从性的标准是不科学的,“模式性”及“服从性”的显现因人而异,难以确定裁判尺度。建议弱化关于暴力行为模式性及受害人服从性的程度要求,将该要求内化为法官裁判时判定家庭暴力行为严重程度的依据,并与《婚姻法》第四十六条所规定的离婚损害赔偿权相关联,区分层次给予受害方相对应的赔偿,充分体现裁判精神,加强社会引导。
当前我国家庭暴力的现状,原因和对策有哪些 一、家庭暴力的现状 家庭暴力是一个值得认真关注的社会问题,是不同年龄、人种
原则上家暴一次就可以提起离婚诉讼。但家暴在法律上有明确的标准和解释,只要符合法律上的规定和相关司法解...
一、家庭暴力概述(一)家庭暴力的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对禁止家庭暴力有了明确的规定。《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
由中宣部、公安部、全国妇联联合下发的《关于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家庭暴力纳入“110”出
一、概述 (一)概念 2001年12月24日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3.家庭暴力的受害者提出请求的,公安机关应当依照治安管理处罚的法律规定对加害者予以行政处罚。4.家庭暴力的受害者也可将对
【摘要】在没有家庭暴力立法之前,虐待是“车如流水马如龙”;在“家庭暴力”立法之后,人们便喜新厌旧,都钟情于家庭暴力,而冷
11月25日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消除家庭暴力日”,也称“国际消除针对妇女暴力日”。1960年11月25日,三位多米尼加女
一旦遭受家庭暴力,作为受害者应当尽早的收集和保存相关的证据,在发生家庭暴力的时候,是收集证据的最佳时机。如果时间过长,没
婚姻法》第43条规定,对正在实施的家庭暴力,受害人可以向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请求予以劝阻,也可以向公安机关请求予以制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