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谢某与刘某于1983年结婚,当时去人民公社办结婚证,因客观原因人民公社未发结婚证给谢某、刘某,婚后二人一起生活并生育二子。谢某在未与刘某离婚的情况下,自2003年以来却与罗某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在一起,并生育一子。罗某明知谢某有配偶的情况下仍与谢某以夫妻名义生活在一起。【分歧】事实婚姻是否影响重婚罪的成立?对此存在以下两种不同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谢某与刘某并未办理结婚证,他们之间不存在婚姻关系,因此谢某、罗某的行为不构成重婚罪。第二种意见认为,谢某与刘某虽未办理结婚证,但他们之间成立受法律保护的事实婚姻关系,因此谢某、罗某的行为构成重婚罪。【评析】黄*红同志同意第二种意见,其理由是:“一、谢某与刘某之间存在事实婚姻关系,且该事实婚姻关系受法律保护。由此可见,1994年2月1日以前成立的事实婚姻是具有法律效力的,1994年2月1日以后成立的事实婚姻只能作为同居关系对待。二、1994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婚姻登记管理条例>施行后发生的以夫妻名义非法同居的重婚案件是否以重婚罪定罪处罚的批复》中规定“新的《婚姻登记管理条例》发布实施后,有配偶的人与他人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的,仍应按重婚罪定罪处罚”。黄*发同志同意第一种意见,其主要理由是:“谢某与刘某的婚姻属于事实婚姻,双方之间的夫妻关系未经合法登记,法律上对该婚姻不予以认可,即为无法律效力的婚姻。因此,谢某与罗某同居生活,并未侵害任何一方的合法婚姻,不应以重婚罪论处。”本文笔者赞同第二种意见,理由如下:一、婚姻关系本来就是民事法律所调整的一种民事法律关系,不会因为是民事案件还是刑事案件而改变婚姻关系的成立条件,婚姻关系有民事法律所调整,只要民事法律认定为合法婚姻关系,其他法律不能以任何理由予以否定,否则会出现国家法律规定不统一的现象,况且其他法律根本未对婚姻关系成立的条件做出规定,事实婚姻是我国法律所认可的合法婚姻关系。因此,黄*发同志认为民事领域的事实婚姻与刑事领域内的事实婚姻不同,这种观点值得商榷。二、虽然1994年民政部新颁布的《婚姻登记管理条例》中规定“符合结婚条件的当事人未经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同居的,其婚姻关系无效,不受法律保护”,但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又做出了例外规定:“对于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婚姻登记管理条例》公布实施以前,男女双方已经符合结婚实质条件的,按事实婚姻处理;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婚姻登记管理条例》公布实施以后,男女双方符合结婚实质条件的,但未补办结婚登记的,按同居关系处理”。谢某与刘某于1983年结婚,在1994年2月1日以前,双方已经符合结婚实质条件,虽未办理结婚登记,仍构成事实婚姻,为国家法律所认可,形成的夫妻关系也受《婚姻法》所保护,双方系合法夫妻关系,如不通过合法途径办理离婚手续,任何一方与他人结婚或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均构成重婚罪。黄*发同志一方面认可了谢某与刘某的婚姻属于事实婚姻,另一方面又认为谢某与刘某之间的夫妻关系未经登记,是无法律效力的婚姻,明显是自相矛盾。三、事实婚姻双方如要解除婚姻关系,一种途径是双方到民政局去领离婚证,另一种途径是由法院判决双方离婚,这与解除普通的婚姻关系没有区别,那么普通的婚姻关系能成立重婚罪,事实婚姻关系也同样不影响重婚罪的成立。综上,谢某在未与刘某通过合法程序办理离婚手续的情况下,又与罗某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的行为,构成重婚罪。
重婚应受何制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58条的规定,有配偶而重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处2年以下
案情:李某与宋某系同学,1999年5月双方建立恋爱关系,2001年元旦双方经政府登记领取结婚证而结合为夫妻。2002年3
【案情】谢某与刘某于1983年结婚,当时去人民公社办结婚证,因客观原因人民公社未发结婚证给谢某、刘某,婚后二人一起生活并
重婚罪要判多久 第二百五十八条【重婚罪】有配偶而重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案例回放: 王某出生于安徽农村,2006年迫于父母压力,与老家的刘某结婚并生有一子,但双方性格不合,感情淡薄。后来王某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八条规定:“有配偶而重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重婚罪管辖权的归属 重婚罪管辖权一般是由被告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进行管辖,当被告被采取了强制执行措施之后,也可以由原告
无过错方因重婚者重婚行为提起离婚损害赔偿时,法院依法对其进行救助与支持是必然的。重婚精神损害赔偿该如何确定,重婚精神损害
广州某厂已婚保安伍某与同单位的打工妹龙某非法同居两年多,并生下一女婴,龙在要求成婚和索要抚养费不成的情况下反目,控告伍某
我国刑法第二百五十八条规定:“有配偶而重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最高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