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笔者在处理一起因农村建房施工引起的雇员受害赔偿纠纷案件时却遇到当事人的质疑,具体来说就是赔偿权利人(四原告)对赔偿标的中的7万余元死亡赔偿金到底该怎样分配引起争议。死者之妻作为原告之一在法院不止一次的让笔者指出那一法律条文规定了死亡赔偿金的各个权利人均等享有。这一事件的发生引起笔者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一条第二款明确规定了赔偿权利人的范围,即受害人死亡的为受害人的近亲属;第十七条第三款规定了受害人死亡,赔偿义务人赔偿的范围包括死亡补偿费;第二十九条规定了死亡赔偿金的计算方法,不难看出上述第十七条中死亡补偿费应该又称死亡赔偿金。该解释第十八条又规定,受害人或死者近亲属遭受精神损害,赔偿权利人向人民法院请求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的,适用《精神损害赔偿解释》予以确定;这一解释第七条仍规定了自然人因侵权行为致死,列其配偶、父母、子女为原告向法院起诉请求精神损害赔偿,没有配偶、父母、子女的可以由其他近亲属为原告提起诉讼;这一解释第九条规定了精神损害抚慰金包括的方式,致人死亡的为死亡赔偿金。结合这两个司法解释中以上条款,能否认为受害人死亡的死亡赔偿金就是精神抚慰金呢?对于死亡赔偿金是物质赔偿还是精神赔偿?在实践中有的人认为是精神赔偿,有的人认为是财产的即物质的,有的人认为结合《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十八条第一款.第三十六条第二款的规定看《精神损害赔偿解释》的第九条实际上已经废止(人民法院出版社.杜万华.宋*明主编.《基层人民法院法官培训教材》民商事审判篇第217页)。因此,在审判实践中会让法官无所适从。
笔者认为,死亡赔偿金最终是由责任人以物质(即财产)的方式承担责任的,可是对于赔偿的权利人来说有精神和物质双重的作用。具体到案件,就拿笔者上述案例来说,死者50岁,妻子45岁、两个未成年的女儿、81岁的母亲均为原告,在责任人将赔偿费用(其中含7万元死亡赔偿金)交到法庭时,笔者建议按四个权利人均等分配死亡赔偿金,这一建议却遭到死者之妻的强烈反对,她要求只给婆婆分得被扶养人生活费,但她这一分配方法也遭到婆婆的反对。虽然这只是权利人内部的矛盾,但实际也一是种利益冲突,作为执法者仅仅以理.以德化教育来化解矛盾显得十分苍白无力。在审判实践中我们遇到的这种需分配死亡补偿费的案件并不少见,比较普遍的做法是并不具体到人分配,即由共同的原告协商领取,可由其中一人持他人委托或各原告之间的协议领取。相对于赔偿义务人的赔偿来说,各权利人之间的争议较小,可能没有引起立法者足够的重视。
笔者在思考,立法者是否应该对这种权利人内部的利益分配标准做一解释呢?以使法官在执法执行过程中有法可依呢!目前,基层法院这类案件确不在少数,特别是交通事故赔偿案件。还有就是外出务工人员遇难事件中,拿到赔偿款后各个权利人往往因为分配问题争执不下。综上,笔者希望为妥善处理这类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减少当事人不必要的诉累,节约法院的诉讼资源和成本,有权做出司法解释的机关或是立法机关应对此问题明确解释或界定。
其实,在交通事故的处理中,往往会遇到很多时间和程序上的限制,由于对此类交通事故处理期限和程序的问题不够了解,很多当事人没
在一起交通事故中,伤者颅内受伤(左颞叶脑挫裂伤、右顶急性硬膜外血肿、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和锁骨骨折,但颅内未开刀,锁骨
所有人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二、雇员驾驶情形: 1、雇主为民事赔偿主体。 2、雇员故意或有重大过失的,与雇主承担
首先,出险后,先通知保险公司,保卡上都印有保险公司的报案电话,车险条款上有规定,在出险后48小时内报保险公司,否则保险公
二次交通事故致受害人死亡责任由谁承担呢 结合事故具体情况分析。 二人以上分别实施侵权行为造成同一损害,每个人的侵权行
从目前的保险公司车险理赔情况来看,赔付率普遍较高,经营效益不甚理想。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医疗审核不到位。具体表现为“三
事情起因于1999年7月的一起交通事故。当时南京四昌公司驾驶员张-龙驾小客车经312国道行驶至无锡市黄巷立交内,与徐*伟
(1)意外伤残 理赔申请书、身份证复印件、医院或其他合法的鉴定机构出具的被保险人身体残疾或烧伤程度鉴定书、确认保险事故
1、抢救费用和医院的医疗费单据; 2、医院治疗诊断证明书、病历、转院治疗证明,法医鉴定书; 3、医疗终结后,需要
一、报案 当您驾车发生交通事故后,一定要立即向事故发生地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报案,同时在48小时内通知保险人,否则保险公司